『运营管理』的非典型学习笔记

路易斯·康曾对学校空间有过一段描述,他说课堂始于一棵树,在树下,那些不自觉扮演老师角色的人与那些不自觉成为学生的人,围绕着对事物的领悟展开讨论。D老师为人师表,激情洋溢,擅长调动情绪,试图激发大家的思考和参与热情,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,这是极好的。

然而,在塞下一百多人的报告厅里想要充分交流,还要坚持满32个学时,这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太为难了。难怪老师讲着讲着会摸出烟来点上,我反正也坐没坐相惯了,自然选择了藏身后排,保持偶尔在线的状态。

D老师不照本宣科,而是以案例形式进行实践导向的教学,内容大致包括供应链运作、战略咨询、流程优化、数据分析等实战项目。由于此君发散性太强,想通过运营管理这门课构建起成体系的知识树基本是痴人说梦,但这样的课堂也有优势:它像老师本人的一本作品集,随便翻到一页都是真材实料,能读得津津有味。我听下来大概有以下三点体会:

一是运营二字的核心在于“运”。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告诉我们,世界是运动的,必须保持终身学习,保持动态的调整和优化,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。好,从来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。很多时候,看起来正确的策略,换了一个对象、时间或者空间就不灵了。正如教父柯里昂说,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,和花半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,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。他所指的本质,就是事物运动的规律和趋势,若对此浑然不觉,就很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。

二是从满足需求到创造欲望。运营的初级阶段,主要目标是准确理解并满足现有需求,解决痛点问题。而摸到痒点和爽点,才能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引领的升级转变。怎样才能找出潜在需求乃至创造欲望?这需要对市场和人性深刻的洞察和理解。就如调查问卷问不出人的虚荣心,数据分析也分析不出面子问题,不是老中医,就号不准“干什么”的脉,自然也开不出“怎么干”的方。先正心以中,找到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,再守正出奇,把创新力转化为长期的生命力。

三是执行层面要时刻以全局意识主导。切忌习惯于关注某个环节的优化,却忽视了整个系统的协调与平衡。从链接资源到流程设计,从过程监控到反馈机制,抽丝剥茧,在茫茫信息流中抓取真正有效的数据,并将无结构问题转化成结构性问题。在统筹的、长期的思想指导下,再精细的执行都没有过。相反,只局限在眼前的局部利益,往往会因小失大,得不偿失。

以上难以成论,算是结合了本人实践经验的课后总结。D老师的课,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和视角,功夫在诗外,希望能以此再展开更宏大的视野。

添加新评论